图片

传统文化活动
来源:史志办   2020-09-01 15:26
浏览量:1 | | | |

县境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农历腊月三十至翌年正月十五为春节,群众普遍开展耍龙灯、打花鼓、舞狮子、玩采莲船等活动;农历三月三,青年、学生成群结队至野外踏青游玩;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办龙舟竞渡;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胜浮揽胜;平时开展跳楚鼓舞、玩花棍、打三棒鼓、说书、唱山歌、说相声等游艺文化活动。

狮舞    又称“玩狮子”,是以武术表演为主的一种民间舞蹈。狮子有“武狮子”和“皮狮子”两种,狮子用竹、纸、布编扎成。表演时,用一面大锣、两副钹等作打击乐器,做出抓痒、舔毛、抖毛、打滚、跳跃、跌扑、登高、腾转等各种动作,生动活泼,惊险动人。

龙舞    又叫“玩龙”,龙头、龙尾以竹、草、纸、布等扎成,龙身用黄、红、蓝等色布构成龙纹,表演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作舞,进行相互穿插、交换,有规律地变化出二龙戏珠、双龙出洞、太子登殿、乌龙戏水、五龙捧圣等多种形式。

采莲舞    俗称“蚌壳舞”,蚌壳用竹条、彩布或花纸做成。表演时,一扮女郎者立于蚌壳中,表演蚌壳开合等动作,一扮渔翁者身背鱼篓,表演戏蚌、提蚌等动作,并有锣鼓、钹、云锣、小锣等乐器相配,节奏明快,情趣诙谐,别具风味。

楚鼓舞    表演时,一女站在中间,一男围着女方转,边唱边舞。

踩高跷    表演者用竹等或木棒制成高跷,着彩衣彩裤,头戴假面具,扮成猪八戒、白蛇等形象,随锣鼓的节奏踏步表演,形式灵活多样,饶有风趣。

腰鼓    表演者在腰间挂一枣核形圆鼓,双手各持系有彩带的棒槌交替击鼓,边击边舞。此舞场面较大,蔚为壮观。

花棍    用竹棍绕以红绿彩纸条制成。表演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舞动,敲击四周,打出有节奏的响声,也有的边歌边舞。

玩镋    流行于新墙、荣家湾、黄沙街、筻口一带,表演者头缠红布顶角,着短打装,挥动铁镋玩耍。

花闹(落)    为旧时沿门卖艺的一种演唱形式。演唱时用竹板伴奏,即兴编唱。新中国建立后,唱词多为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事。

道琴    流传于东乡山区一带。演唱时弦乐伴奏,或鼓琴并用,配以道白叙事,多描绘男女爱情。

说书    多集于茶馆酒肆之中。说书时用一块醒木作道具,击拍发声,讲述古往今来的各种故事。

山歌    在县境流行较广。一般是边生产边唱,或一人独唱,或对唱,或一唱众和,演唱内容既有映生产的,也有反映男女谈情说爱的。

小调    遍布全县农村。有“十日望郎”“十条手巾”“十月怀胎”“十送”“纺花歌”“采茶”等,一般在轻微劳动时或空闲时演唱。

弹词    多为艺人沿门或在茶馆卖艺时演唱,一般用月琴伴奏,边说边唱,以唱为主,题材广泛。

三句半    流行全县,句子构成有一定的格律,前面为三个完整的句子,最后一句一般只一字或二字,故称“三句半”,且第一、二、四句押韵。可一人演唱或四人演唱,边唱边打锣鼓,风趣盎然。

赞词    多为沿门卖艺者演唱。演唱者手夹一面小锣,一块竹片,相击发声成拍,多为向人道喜祝愿的词语。

快板    又称“顺口溜”,表演者以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间以道白,唱词押韵。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或多口群唱,形式灵活,可即兴编唱。

相声    新中国建立后在县境逐渐流行,以说、学、逗、唱为主,引人发笑、深思。有单口,对口和群口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