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稳就业作为最大民生,用足用活各项帮扶政策,强化“引、帮、育、管”机制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兴农人”返回家乡自主创业,有效破解了就业帮扶车间“谁来建?”“在哪建?”“怎么建?”三大难题,探索出一条立足优势、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引 把帮扶车间建在“家门口”
走进岳阳县新开镇兴胜鞋材加工车间内,只见45名员工熟练地操作着裁断机、高周波熔接机等机器设备,现场轰鸣声此起彼伏,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
“在这里上班,收入稳定,一个月可以拿3500元工资,还不耽误接送孩子,挺自由的,在家门口干活就是开心。”43岁的朱迎春是车间的裁剪女工,正麻利地操作着裁剪机。她告诉笔者,在外省打工虽然能拿到1万多元一个月,但杂七杂八的开支一除,其实也余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在家门口上班。她已经在鞋厂干了一年多,再也不愿出远门打工了。
车间负责人李军告诉笔者,县里除了在新开镇设有镇居委会、龙湾村、共和村、杨林村、郭镇村5个就业帮扶车间分布点外,县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还引导荣家湾镇、杨林街镇等乡镇建点,不断吸引有就业愿望但难以走出家门的村民来到这里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实现“挣钱持家两不误”。
随着市场销量越来越好,岳阳县新开镇兴胜鞋材加工车间规模越建越大,仅2023年营业额就超过了1800万元。目前,该车间已帮助32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为23名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促进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与年收入增加8万元以上。鞋材加工产业的向好发展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引擎”、村集体经济的“压舱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家门口就业是最关键的一环。岳阳县人社局、县乡村振兴局先后认定了38家就业帮扶车间,还通过商会、乡镇人社站联系在外乡贤和返乡探亲人员,累计引导635家返乡企业落户全县各乡镇,带动了全县11623人就业,为1139名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帮 精准搭建用工“供需桥”
“我愿意把工厂建在自己的家乡,只要能让乡亲有事做、老人有依靠、孩子有人管,花再多的钱我都高兴。”这是岳阳市湘信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小兵从广州撤资迁移回老家张谷英镇风水村兴业建厂的初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企业身在深山,懂技术的不愿意来,不懂技术的不敢来。看着手里的订单,钟小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得知情况的县镇村人社站一方面组织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脱贫人口到车间就业,另一方面邀请懂技术的专家前来现场指导培训,帮助企业转危为安。
“一开始,镇里面人社专员上门劝我来这里工作,我担心老板做不长,心里没底。现如今,在这里包吃包住,月工资4000元,别提多高兴了。”56岁的脱贫户肖军民在人社专员的介绍下来到了岳阳市湘信纺织有限公司工作,从将信将疑到信心满满,他只用了几个月。
据悉,为了让更多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人走上车间岗位,解决车间“招工容易用工难”问题,岳阳县人社局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免费为就业帮扶车间的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还通过“助力一次家乡建设、宣传一次家乡发展、宣讲一次创业政策、关注一次企业用工”等,收集有意愿留乡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和待遇需求,推荐合适岗位,实现求职者与企业的“精准匹配”。
除此以外,岳阳县坚持“市场随着人流走,岗位跟着需求走”,线上引导各车间使用“岳阳快聘”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线下举办“集市招聘”“社区招聘”“乡镇巡回招聘”等各类特色招聘活动,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县已组织开展就业帮扶车间参与招聘活动78场次,为38家车间提供岗位2378个、解决用工需求1352人。